电脑CPU与主板选购思路

叠甲

电脑硬件更新换代快,市场价格也经常波动,我没有实践和精力去搜集各种型号产品的变化,所以一直鸽了。

本文是以普通装机玩家日常使用的前提下,尽量追求高性价比的装机指南,所以并不提供会E5神教,二手捡洋垃圾之类的内容。

此外为了避免更新换代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也不会推荐太多具体型号的的硬件,而是提供挑选硬件的思路。

CPU:

如果只是拿来办公和轻度玩游戏的话,CPU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负载较低的,也就是常说的性能过剩。所以记住不要昏了头只顾着选高性能,要注意你是否真的用得到,跑的满。

买新不买旧,尽可能买最新一代的(但是要避免换壳产品,比如Intel Core系列11代到12代就是巨大的提升,优先选择12代。但是12代到14代就一直是挤牙膏,甚至被戏称为官方超频),IPC,架构等方面带来的性能提升有时比核心数和频率这类纸面数据更重要。如果难以区分的话可以看Geekbench,CPU-Z等跑分来做参考。

性价比:

厂商定价时,一般终端产品性价比最高。还是以酷睿系列为例,一般i5或i7性价比最高,i3和i9系列性价比较低,不过也和价格波动有关。

核显:

关于是否要选购带核显版本(Intel带F的是无核显,AMD是带G的才有核显,注意区分)。如果不打算买独立显卡肯定是要买带核显的,否则无法点亮。如果购买了独立显卡,就要综合考虑。多一个核显可以用来独显玩游戏,同时核显直播推流,或者某些视频剪辑的时候Intel核显可以对特定格式加速,以及日后出售二手时Intel带核显的CPU稍微保值一点。当然,差价在200往上就不推荐了,除非你有上面那种比较小众的需求,否则核显大概率会吃灰浪费。

超频:

Intel买带不带K的:带K只是频率高一点,可超频而已。其实差价在200内可以,再高久没必要了。因为买带K的一般就是为了超频,但是这样会导致对主板要求较高,而高端主板性价比较低,就与本期主题不符了。

X3D:

AMD买带不带X3D结尾:带X3D结尾的CPU采用了3D V-Cache技术,使得L3缓存大幅提升,在某些吃CPU L3缓存的游戏/特殊软件中有巨大提升,但是在其他场景下可能并不会有显著优势,所以请根据自己主要玩的游戏或软件决定是否买X3D结尾的CPU,普通用户为了节约预算推荐买不带X3D的。

板U定律:

最后选购CPU时别忘了考虑其对应插槽的主板价格,有时会出现“板U价格守恒定律”,即一款CPU性价比较高时往往其对应插槽的主板性价比较低,反之一款主板性价比较高时往往其对应插槽的CPU性价比较低。

主板:

无论是Intel还是AMD,主板追求性价比,只需要考虑能否满足CPU供电需求和扩展接口需求即可,以及厂商与质保即可。

预算充足的话推荐优先选购一线厂商:华硕/微星,预算不够则退而求其次选用二线,如铭瑄等。不过无论哪个厂商都有性价比高或低的产品。

供电:

判定主板能否满足CPU供电:推荐直接搜索相关测试文章/视频等,混乱的功耗标准使得直接从数据判断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较难。

接口:

主要考虑NVME_M2接口,PCIE接口以及USB接口数量与规格。

NVME硬盘接口采用PCIE3.0还是PCIE4.0对于大部分使用场景下影响不大,不过规格是x4的才能跑满硬盘。

不考虑增加外设的话有一个PCIE4.0x16接口用于插独立显卡即可。

USB接口最基础要求前置和后置各有2个USB3.0或更高规格的接口,平常插两个U盘相互拷文件时使用体验提升巨大。

后置至少总共要有6个USB接口吧,至少有两个接口被键盘鼠标长期占用,甚至加上打印机和扬声器供电就会占用四个。

Type-C接口有无对我体验几乎无感,现在Type-C to C连接线依然不如C to A普及。

另外如果外设较多,建议溢价不是太高的前提下尽量优先选择原生自带USB接口较多的主板,扩展坞共享一个USB接口的供电和带宽,终究不如主板上直连的稳定。

阅读剩余
THE END